6月17日,《不尽的江河不断流——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统战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廖英,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副主任李帆教授,《光明日报》理论部史学版主编户华为,《中国社会科学》史学编辑部主任晁天义,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蒋重跃教授、汪高鑫教授、张越教授、周文玖教授、董立河教授、张昭军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何思源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袁波教授,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孙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饶涛等出席。会议由李帆主持。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书通过比较研究凸显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鲜明特点,是研究国家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前沿性理论著作,是精雕细琢、反复优化的精品力作,是理论性与可读性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与会专家指出,中华文明自起源阶段就是原生、多元的,有深厚的土壤和丰富的根基。众多史前文化的相互聚合、交融,催生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各历史时期多民族连续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书写必须走自己的路,而且也只能走自己的路。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必须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明正确、深刻的认识基础之上,史家有必要也有责任,探寻历史、讲清事实,梳理源流、传承文化。该书立足时代,聚焦文明,用比较的方法勾画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阐发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发展的连续性特点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阐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一重要论述的重大价值。
与会专家强调,历史学者要有时代感、现实感、参与感,共同参与到历史创造或者历史书写中,学术研究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史学研究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中华文明的特点总结好、传承好,在向中国人讲好中国的文明故事的同时,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文明故事。
世界上的民族因文化而生,因文明而存。研究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基础工程。据了解,杨共乐教授新书《不尽的江河不断流——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丛书”的开端之作,该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与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合作推出,为开放性的书系,力图通过汇集名家力作,持续呈现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